【案例】
4月22日,由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等主办的“齐家治国、传承致远——从裴氏家族看家风家训的当代社会价值”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与会者围绕裴氏与政治文化、裴氏家风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裴氏家族与家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裴氏家风价值的挖掘正在走向深入,其辐射面也从一隅走向全国。
【剖析】
清廉家风成就裴氏家族
张文广(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闻喜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门巨族。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裴氏家族的长盛不衰,除了特定的历史因素外,与其清廉家风密切相关。其清廉家风主要体现在:克勤克俭、甘守清贫,注重小节、防微杜渐,大公无私、不徇私情。
克勤克俭、甘守清贫。《河东裴氏家训》中写到:“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秃惰奢靡,祸害无边。”裴氏家族中,很多人虽然位居高位,但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北周时期的裴侠在任河北郡守时,吃穿十分俭朴,一日三餐吃的只是一些豆子、麦饭和咸菜,还把以前郡守享有的好处都主动免去了。一次,裴侠和其他郡守一起拜见掌权的丞相宇文泰(后追谥为周文帝)。宇文泰命令裴侠单独站到一侧,然后对其他官员说:“裴侠清廉奉公,为天下之最。你们中有谁和他一样清廉,就请出来和他站在一起!”众官员都不敢应对,于是都称之为“独立使君”。裴侠还为后代定下“凡贪官污吏者,死后禁入祖茔”的严训。
注重小节、防微杜渐。裴氏家族成员,从细节入手,扼杀贪腐于萌芽之中。唐代裴宽在任润卅参军的时候,有人送鹿肉给他,明知道裴宽不收,便悄悄放下就走。裴宽无处退礼,便把鹿肉埋在后花园里。刺史韦诜得知此事后非常叹服,遂聘裴宽为按察判官,并许女为妻。这种注重细节的清廉行为,不仅使裴宽觅得良姻,而且也使得裴氏家族在当时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唐玄宗还给裴宽赠诗曰:“德比岱云布,心如晋水清”,给了裴宽很高的评价和期望。
大公无私、不徇私情。裴氏家族中,不少人身居高位,但大多都能大公无私、不徇私情。唐代裴垍任宰相时,有个朋友赶到京城来拜访他。裴垍对其盛情款待,与他饮酒叙旧,相处得十分融洽。眼见裴垍如此重视感情、如此珍惜友谊,老朋友就请求裴垍为自己谋一个“京府判司”的官职。不料却被裴垍一口回绝:“你确实有才能、有政绩,然而这个职位不适合你,我裴垍可不敢因为私交而破坏国家的法度。”老朋友不死心,又摆出了种种理由继续纠缠。裴垍的回答则更加干脆:“只要我裴垍还留在宰相的位置上,此事就‘必不可’!”
文化传承也需多维维度
高建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家训家戒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对增强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闻喜裴氏“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人才鼎盛的背后,不乏良好家训家戒对其子孙的绵绵滋润。虽说,裴氏家训家戒已广为人知,但这并不意味着裴氏家训家戒有益于世的价值就已经发掘殆尽。事实上,从裴氏家训家戒个案的形成、发掘、推广,我们还可以挖掘到对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多维维度。
裴氏家训家戒形成本身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的裴氏望族,其创立与修订家训家戒本身就浸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家训“毋辱祖先”条,就是征引《诗经》“毋忘尔祖,聿修厥德”与化用《大学》“明明德”来确立遵守正道、不辱祖先的立人法则。由此可见,裴氏家训家戒引用了《论语》《诗经》《孟子》《大雅》等儒学经典的警示名言,可以说是显古法之精要。
重视并阐释裴氏家训家戒的当代价值,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家训家戒在确立过程中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其成型之后则又转化成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裴氏家训家戒,既涉及到个人层面的明德修身,又关涉到与人相处的敦睦邻里,还牵涉到民族或国家层面的“毋忘本崇洋”。而蕴含在裴氏家训家戒里的价值传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一致的地方:其强调个体的修身立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相互契合;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裴氏家训家戒又充满了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紧密相连。故传承了传统文化的家训家戒,经过当代文化的阐释,变成了优秀文化的载体。
推广以裴氏家训家戒为个案所形成的传承经验,也应当是对文化传承的应有维度。围绕优秀文化的传播,闻喜县广开传播路径。文化墙、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文化园的兴建以及《家训润无声,家戒醒后人》等专题片的拍摄,使裴氏家训家戒和裴氏文化的传播不只停留于学者高端的价值探讨,而且使家训家戒的接受迈上了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化、趣味化的新途径,并获得了良好的接受效应。“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些文化传承的经验值得推广,以使家训家戒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为自觉、更为成熟、更为系统、更为有效。相关附件: |